查看原文
其他

健康 | 掏“耳屎”没那么简单

2017-04-11 疾控微信创作团队 江苏疾控


闲暇时偶尔掏掏耳朵是一件比较惬意的事情,特别是收获“丰硕”时更让人有种如卸重担的感觉。殊不知,掏耳朵这个小动作的背后竟隐藏着种种健康隐患,习惯掏耳朵的朋友们要好好看看下面的内容哦!



不要嫌弃“耳屎君”

Jscdcwx


耳屎是俗称,医学名称“耵聍”,是外耳道皮肤上的腺体分泌出的淡黄色粘稠物质。耵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干性耵聍,中国人大多属于此类;另一类是湿性耵聍俗称油耳

有些人觉得耵聍不卫生,隔三岔五地就给耳道“搞卫生”;还有些人很享受掏耳朵带来的快感,没事就喜欢自己用挖耳勺、棉签或火柴等各种工具掏耳朵。其实,耵聍也并非一无是处,过度或不当的掏耳朵易导致耳道甚至耳膜损伤。


默默保护着耳道

Jscdcwx

“耳屎君”的本质是好的,刚分泌出来的时候有一定的油脂和水分,具有润滑保湿的作用,防止耳道皮肤干裂。如果没有耵聍,耳道过于干燥,容易引起耳痒、皮肤烧灼感;耳屎的黏性还可以黏住进入耳道的灰尘,阻挡水滴或小飞虫等,避免外来物直接刺激或破坏耳膜;耵聍里还含有溶菌酶,还有点弱弱的抑菌和杀菌的作用。总之,耵聍一直都在默默无闻保护着我们的耳道。


该不该掏耳屎?

Jscdcwx


耳道内的细胞是十分独特的,因为它们是可以迁移的。在耳道这个小小的“死胡同”,皮肤新陈代谢所脱落下来的死细胞和腺体分泌物形成的耵聍,会随着迁移运动而被带向外耳道口。


生活中像咀嚼和聊天这种能带动下巴运动的行为,也能促进这一过程。新鲜耵聍在耳道里时间一久,水份挥发后就会变干,随着我们人体的运动大部分就自行掉落到体外。



经常掏耳朵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利于细菌生长。外耳道皮肤受破坏,长期慢性充血,反而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会越来越多。长期掏耳朵的慢性刺激还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


所以说,一般正常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去掏耳朵,而且反复掏耳朵会破坏耳道皮肤的自然屏障。


但是对于那些腺体分泌旺盛导致耵聍生成速度较快或因外耳道畸形狭窄、瘢痕等导致的排出通道受阻的人,耵聍一般难以自行排出。


新鲜的耵聍干燥后如不能及时排出去,日积月累就会在耳道里堆积起来,甚至完全阻塞耳道称为耵聍栓塞。


若耵聍压迫鼓膜可引起眩晕、耳鸣及听力减退;若耵聍压迫外耳道后壁皮肤,可因刺激迷走神经耳支而引起反射性咳嗽;若遇水膨胀时可致完全阻塞外耳道,引起耳闷、耳鸣或听力骤降。这类人需要人为地清洁耳道,但也不可过于频繁,最好请专业医生使用专用器具来完成。


掏耳屎没那么简单

Jscdcwx


许多人很喜欢自己用耳勺或手指甲自行清理外耳道的“耳屎”,其实掏耳朵可是门技术活。自行这样的操作有很多的隐患,但是却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生活中自行掏耳朵很难把握尺度,用力不当有可能会掏破耳道皮肤,甚至会引起外耳道的炎症。


外耳道是一条略微弯曲的通道,最深部是鼓膜,而且外耳道口到鼓膜距离较近,掏耳时棉签或耳勺易不慎捅破或捅伤耳膜,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有些甚至不可逆转。


生活中自行掏耳朵的工具一般非常简陋,如火柴棒、挖耳勺、棉棒等,且不说火柴头和棉棒头可能会掉落耳道内,小工具一般都不能做到消毒,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而且有时会共用掏耳工具,可能会传染疾病。


Jscdcwx


总之,没事别乱掏耳朵,如果耵聍多,出现症状时,尽量到医院找医生来处理。一般在耳镜或耳内镜的辅助下,可用镊子或耵聍钩取出;针对坚硬的耵聍,如无法用耵聍钩取出,需要用滴耳药软化耵聍,待软化后冲洗耳道或以吸引器吸出残余的软化耵聍;合并感染者应先控制感染,待感染控制后再取出耵聍。


往期回顾:

科普 | 腿凉、走路没劲,真的是腿老了吗?

红包 | 周周练中奖名单又又又来了!

人文疾控 |《迈皋桥十点半的地铁》


供       稿:吴   洵

责任编辑:张   楠

美工编辑:顾显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